最近有兩則新聞引起了我的疑慮:
中央社:內政部擬修法限制房租漲幅 房東拒絕申請租金補貼將受罰
中央社:銀行放款限制排除新青安 財政部估1257億資金活水將挹注
這兩套組合拳打下來,感覺似乎不太好?
我用以下問題提問Gemini:
Q:如果政府放鬆青年房貸優惠限制,同時又限制市場房租漲幅,會發生什麼事?
好的,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探討的經濟學和公共政策問題。如果政府同時執行「放鬆青年房貸優惠限制」和「限制市場房租漲幅」這兩項政策,它們會產生相互衝突和加乘的效應,很可能導致與政策初衷相悖的結果。
簡單來說,這組政策組合拳,短期內看似對「想買房的年輕人」和「租屋族」都有利,但長期來看,極有可能會推高房價,同時惡化租屋市場的供需,最終讓買不起房的人處境更加艱難。
以下將從不同層面,深入分析可能發生的情況:
兩項政策的個別分析
首先,我們需要理解這兩項政策各自的市場作用:
放鬆青年房貸優惠限制
政策目的:降低年輕人購屋的門檻,例如提供更高的貸款成數、更長的還款年限、利息補貼等,幫助他們晉升為「有房一族」。
市場效應:這是一個刺激需求的政策。它在短期內會釋放出大量的潛在購屋需求,讓原本買不起或猶豫不決的年輕人湧入購屋市場。
限制市場房租漲幅(租金管制)
政策目的:保障租客的居住權益,避免租金飆漲,減輕租屋族的經濟壓力。
市場效應:這是一個抑制供給的政策。當房東的租金收入被限制,投資報酬率下降,他們可能會:
減少對房屋的維護和修繕,導致租屋品質下降。
不再願意將空屋投入租賃市場。
在房價上漲時,選擇出售房產,而不是繼續出租。
新建案的開發商也可能更傾向於蓋「出售型」住宅,而非「出租型」住宅。
兩項政策疊加後的連鎖效應
當這兩個政策同時實施,市場會出現以下幾個關鍵的連鎖反應:
1. 房價加速上漲(「買盤」暴增,「賣盤」減少)
需求端:青年房貸優惠催生了大量的「合格買家」,他們手持政府提供的「彈藥」,湧入市場尋找房產。
供給端:租金管制讓部分房東覺得「租不如賣」。他們看到房價因購屋需求而上漲,同時租金收益又受限,便會決定將原先用來出租的房子賣掉。這導致租賃市場的供給,轉變為買賣市場的供給。
看似買賣市場的供給增加了,但實際上,這些從租賃市場轉來的房源,正好被青年房貸催生出的海量買家所消化。需求的增加速度和力道,遠大於供給的增加,結果就是房價被迅速推高。房貸優惠的額度,很可能被上漲的房價完全抵銷,甚至超過。
2. 租屋市場的「雙重打擊」:供給萎縮且更難找到房子
供給急遽減少:如上所述,大量房東選擇賣房退出租賃市場。
需求無法轉移:對於那些即使有房貸優惠也買不起房,或是沒有購屋計畫的租屋族來說,他們的需求依然存在。
結果:更少數的租屋物件,要滿足同樣龐大的租屋人群。這會導致:
空屋率極低:找到一間合適的出租房變得極其困難。
房東篩選更嚴格:由於不愁沒人租,房東可以設定更嚴苛的條件來挑選房客。
黑市問題:為了規避租金漲幅限制,房東可能巧立名目收取額外費用(如高額管理費、清潔費),或是要求租客簽訂不公平的合約。
租屋品質惡化:房東沒有動機投入成本改善屋況,因為租金無法反映其價值。
3. 社會階層化加劇:有房與無房的鴻溝擴大
這組政策會將社會切割成三個群體:
幸運上車者:少數能在房價飆漲前,利用優惠政策成功購屋的年輕人。但他們也背負了極高的家庭負債,未來生活品質可能受房貸嚴重擠壓。
被拋下者(租屋族):他們不僅買不起房(因為房價被進一步推高),連租屋都變得更加困難和昂貴(隱性成本增加)。他們是這組政策最大的受害者。
資產擁有者(原屋主/房東):他們是最大的贏家。他們可以將房產以更高的價格賣給享受優惠貸款的年輕人,成功實現資產增值。
最終,資產從年輕購屋族的未來收入,轉移到了原屋主和房東的口袋中,而社會的居住問題並沒有解決,反而更加惡化。
4. 金融與財政風險升高
金融風險:政府鼓勵年輕人以高槓桿(高成數貸款)的方式進入一個正在被政策催漲的房市,一旦未來經濟反轉、失業率上升或利率提高,這些財務狀況相對脆弱的年輕家庭將面臨巨大的違約風險,可能引發系統性的金融問題。
財政風險:利息補貼等優惠措施會增加政府的財政負擔。
結論
總結來說,同時「放鬆青年房貸」和「限制租金漲幅」是一組目標看似良善,但後果可能非常災難性的政策組合。它犯了一個核心錯誤:只處理「需求端」和「價格」,卻忽略了「供給端」才是房市的根本問題。
這組政策的可能結果如下表所示:
影響層面 | 短期影響 | 長期影響 |
---|---|---|
房價 | 快速上漲,交易量放大 | 房價泡沫化,遠超基本面 |
租屋市場 | 房源減少,找房變難 | 供給嚴重不足,品質低落,黑市橫行 |
購屋青年 | 少數人成功購屋,但背負沉重貸款 | 高額負債影響生活品質,違約風險高 |
租屋族 | 租金名目上穩定,但實際找房困難 | 被排除在市場之外,居住成本(含隱性成本)上升 |
房東/屋主 | 售屋獲利了結的絕佳時機 | 租賃市場投資意願降至冰點 |
整體社會 | 居住問題惡化,社會財富重分配(不利年輕人) | 「有房」與「無房」階級對立加劇,金融體系不穩定 |
一個更健康的房市政策,應該將重點放在增加供給,例如透過都市計畫、稅務優惠等方式,鼓勵興建更多符合需求的住宅(包含社會住宅、出租型公寓等),而不是用補貼去追逐已經被高高墊起的房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