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LM的極限:為何AI聊天機器人會產生錯誤的資訊?

討論


作者名稱
Lauyea
更新時間
1個月前
月In幣

0.00

Involve


LLM的極限:為何AI聊天機器人會產生錯誤的資訊?

我請兩大LLM:ChatGPT與Gemini自行解釋。

 

Q: 為何LLM會在資料不充足的情況下編造內容?從模型原理以及內容產出的方式去解釋。


 

Gemini:

大型語言模型(LLM)在資料不充足時會編造內容,這種現象我們通常稱為「幻覺(hallucination)」。這並不是因為模型有意說謊,而是其底層運作原理和內容生成方式所導致的。


模型原理:機率性預測與模式學習

LLM 的核心是建立在大量的文本資料上,透過學習這些資料中的語言模式語法結構詞彙關聯以及語義關係。當您問一個問題時,模型並不是在「理解」問題的意義後去「思考」正確答案,而是根據其訓練過程中學到的機率分佈,預測下一個最有可能出現的詞彙

簡單來說,LLM 的訓練目標是最大化生成序列的機率。它會分析輸入的提示(prompt),然後逐字或逐詞地生成回應,每次生成都基於前面已經生成的內容以及它所學到的語言模式。


內容產出方式:流暢性優先於事實性

當模型在面對資料不充足的情況時,例如:

  1. 訓練資料中從未出現過相關資訊:如果特定事實或概念在模型的訓練資料中極少出現,甚至完全沒有,模型就沒有足夠的「記憶」來提取。
  2. 資料中的資訊互相矛盾或模糊:訓練資料本身可能包含不一致或模稜兩可的資訊,導致模型無法形成清晰的認知。
  3. 查詢的提示詞不夠明確:當您的問題太籠統、開放式或帶有歧義時,模型可能會在多個可能的答案中選擇,或者試圖「補足」資訊。

在這些情況下,模型仍然會試圖提供一個「合理」且「流暢」的回應,因為它的首要任務是生成語法正確、聽起來很像人類的文本。為了達到這種流暢性,即使它沒有確切的事實依據,它也會利用學到的語言模式來「推斷」或「組合」出它認為最可能接續的內容

這就像是您在玩填空遊戲,即使不確定正確答案,也會根據上下文語氣和文法規則填入一個看起來合理的詞。LLM 也是如此,它會從其巨大的參數空間中,根據機率選擇那些能夠組成流暢句子、符合語法結構的詞彙,即使這些詞彙所組成的內容在現實中是錯誤或虛構的。


小結

總之,LLM 在資料不充足時編造內容,是因為它:

  • 沒有真實世界的理解能力:它不像人類一樣有意識地理解和驗證事實。
  • 以機率預測為核心:根據學到的語言模式預測下一個最可能的詞,即使該詞構成的資訊是錯誤的。
  • 優先追求語句的流暢性:為了生成聽起來合理的文本,即使資訊是捏造的,它也會透過組合現有的語言元素來填補空白。

因此,將 LLM 視為一個強大的語言生成工具而非真理機器人,是使用它時非常重要的觀念。


 

GPT:

大型語言模型(LLM, 如 ChatGPT)在資料不充足的情況下「編造內容」(也稱為幻覺 hallucination),這其實是模型本身運作機制的自然產物。我們可以從模型原理生成方式兩個角度說明這個現象:


🔧 一、模型原理(為何它會「猜」)

LLM 是基於 機率模型(probabilistic model) 訓練出來的,目標是學會「給定前文,預測下一個最有可能的詞」。

✅ 訓練方式:

  • 訓練資料是大量的文字(如網頁、書籍、維基百科等)。
  • 模型學的是「語言模式」,不是事實知識本身。
  • 也就是說,它不是在「記住正確答案」,而是在學會「人類在某個語境下通常怎麼說」。

📌 所以:模型是「在你問話的語境下,產生看起來合理的句子」而不是「查資料告訴你事實」。


✍️ 二、內容產出機制(它怎麼生成內容)

當你輸入一個問題,模型會一步一步地「接龍」式生成回答:

1. 逐字預測

  • 模型會根據前面已生成的內容,不斷預測下一個字(或詞)的機率。
  • 它無法「查資料庫」,只能根據內部已學到的語言模式與記憶中學過的文本進行猜測。

2. 資料不足時的反應

  • 如果某個主題在訓練資料中很稀少,模型仍會試圖「填補空白」,以生成流暢的語句。
  • 它並不知道「不知道」:LLM 沒有元認知(即:它不會自己知道自己不懂)。
  • 於是,它會「幻想出」一個語句,看起來合理,實際上卻未必真實。

🔍 舉例: 問:「請列出漢武帝時期的三大工程」 如果模型沒見過「三大工程」這種提法,它可能會根據相關歷史語境「猜」幾個工程(如絲綢之路、長城擴建等),但這個分類可能是它自己生成的,並非歷史上真有的說法。


🤖 為何 LLM 不像搜尋引擎?

  • 搜尋引擎會找資料的出處與原始內容。
  • LLM是基於「語言生成模型」,它沒有檢索與驗證機制。
  • 它能模仿語氣、風格、格式,但不保證內容真實。

🔄 小結:LLM 為何會編造?

原因說明
語言模型的本質預測「最合理的字詞」,不是「最正確的事實」
沒有查詢能力不會動態存取資料庫或網路
缺乏不確定性標記不會告訴你「這部分我不知道」
為了維持語句流暢即使資料不足也會產生完整語句

如果你需要進一步了解像 ChatGPT 如何設計「拒答機制」、如何避免幻覺,或想了解如 RAG(Retrieval-Augmented Generation)這種輔助方式,我也可以說明。


 

Q: 說明看看


 

GPT:

當前主流的語言模型(如 ChatGPT)在應對幻覺(hallucination)問題時,會透過一些技術與機制來降低模型胡亂編造內容的風險,其中最常見的方式是:


🔍 一、RAG(Retrieval-Augmented Generation)檢索強化生成

✨ 核心概念:

讓語言模型在回答問題時輔以檢索資料庫搜尋引擎結果,再根據這些資料產生回答。


✅ 流程簡介:

使用者提問

  • 例如:「202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是誰?」

檢索模組啟動

  • 模型會把問題轉換成搜尋語句,在內建資料庫、文件、或網頁上做檢索(像是用向量資料庫或 ElasticSearch)。

取得相關文段

  • 回傳的不是單一答案,而是幾段文本(例如維基百科段落)。

語言模型參考資料生成答案

  • 模型在這些「context」的基礎上生成答案,而不是純憑記憶猜測。

📦 舉例:

Q: 誰獲得了2022年諾貝爾文學獎? RAG查找結果: 「2022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法國作家安妮·艾諾(Annie Ernaux),表彰她在回憶與社會探討上的貢獻。」 LLM回答: 「2022年諾貝爾文學獎由法國作家安妮·艾諾獲得。」

🧠 這樣就不靠「模型記憶」作答,而是靠「查到的資訊」來生成回答,降低幻覺風險。


🧩 RAG 優點與限制:

優點限制
可引用即時資料檢索品質會影響答案正確性
減少編造內容檢索資料可能有偏誤或過時
答案可追溯至出處系統複雜度提高

🛡️ 二、拒答機制(Uncertainty-aware Generation)

為了防止 LLM 在「不知道」時亂答,有些模型會設計拒絕回答機制,例如:

✅ 拒答邏輯:

當模型檢測到訓練資料中對某問題可信內容太少,或問題是未知主題,會回答類似:

「很抱歉,我無法確定這個問題的正確答案。」

✅ 技術實作方式:

  • 訓練時加入「不知道就拒絕」的示範(稱為 instruction tuning
  • 使用 置信度閾值(confidence threshold),若模型預測不確定性太高,就拒答
  • 新一代模型可能結合輸出機率分析後處理篩選

⚙️ 三、其他輔助策略

🔄 Fine-tuning(微調)

  • 在特定資料集(如醫療、法律)上微調模型,提升特定領域的正確率。
  • 缺點是範圍有限,成本高。

📚 加入資料來源提示

  • 模型在回答時附上來源,例如:「根據維基百科……」
  • 讓使用者可以判斷答案是否可靠。

🔎 Fact-checking 模組

  • 回答完後使用另一模型進行事實檢查。
  • 如 GPT answer → BERT-based verifier → 判定回答是否可信。

📌 小結:減少編造的三種主流方法

方法說明是否減少幻覺
RAG查資料後再回答✅ 高
拒答機制不確定就不回答✅ 中
專業微調在特定領域增強準確率✅ 中

 

Q: LLM是否有將內容農場消滅的勢頭?人類只有提高內容的原創性,才能與LLM競爭,這似乎也是一件好事。


 

GPT:

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。你觀察到的現象和趨勢是準確而深刻的:大型語言模型(LLM)對內容農場的衝擊,的確正在顯現,且正逐步改變整個網路內容生態。我們可以從三個層次來看這個議題:


📉 一、LLM 對內容農場的「消滅」趨勢

✅ 為什麼 LLM 正在取代內容農場?

傳統內容農場LLM 生成內容
依賴 SEO、關鍵字堆疊可即時生成、語意自然
人工撰寫大量相似文章幾秒產出千篇文案
不保證品質質感逐漸提升
為搜尋引擎而寫為使用者而答

📌 LLM 可以大量生成跟內容農場等價甚至更好的內容,速度更快、格式更整齊、語意更流暢。這讓「靠搜尋引擎引流、靠點擊賺廣告費」的農場經營模式開始失效。


🔄 具體現象:

  • 🔍 搜尋引擎中農場文比例下降(Google 自身也用 AI 過濾垃圾內容)
  • 🤖 使用者直接問 ChatGPT、Claude,而非點搜尋連結
  • 🧹 AI 模型逐步取代農場的產文任務本身(例如網拍商品介紹、部落格 SEO 文)

📈 二、人類必須靠「原創性」才能突圍?

✅ 是的,而且是 唯一可能的方向

現在你打開 ChatGPT 輸入任何一個「中性、常見、可蒐集的主題」,像是:

  • 「如何提升工作效率?」
  • 「如何煮白醬義大利麵?」
  • 「2024年各國GDP排名?」

幾乎都能得到「免費又品質不錯」的內容。那麼:

⛔ 如果你寫一篇部落格文章只是講這些,讀者為什麼不直接問 AI?


✅ 人類的突破口:

與 AI 不同的價值說明
親身經驗AI 沒有實際嘗過、走過、摔過
情緒與觀點真誠的價值觀、觀察與主張
文化語境在地觀點、語言風格(如台灣用語)
創意敘事與風格小說、劇本、漫畫腳本等風格文體

📌 簡單來說:只有「無法預測、無法總結、無法重組」的內容,才是 AI 模型難以取代的。


🌱 三、這樣的變化其實是「一件好事」

✅ 對網路使用者

  • 更容易獲得中立、結構清晰的基本知識
  • 不再需要翻 5 篇農場文才能找到正確資訊

✅ 對內容創作者

  • 被迫擺脫「為 SEO 而寫」、「抄來改寫」的惡性循環
  • 更鼓勵獨特風格與真正有價值的內容
  • 重新定義了創作的意義與價值

📌 結語:LLM 與內容創作的未來關係

大量的「資訊型內容」會被 AI 吞噬,而人類創作者若想要突圍,就必須朝經驗性、觀點性、風格性、敘事性方向發展。

這其實讓創作變得更真實、更個人化、更有溫度。而這場「內容再分配革命」才剛剛開始。


 

Gemini:


LLM(大型語言模型)的興起確實對內容農場(Content Farm)產生了巨大影響,甚至可以說有消滅內容農場的勢頭。這聽起來可能有些戲劇性,但其背後的邏輯是相當合理的。


LLM 如何衝擊內容農場?

內容農場的商業模式主要是透過大量、低品質、重複且通常缺乏原創性的內容來獲取搜尋引擎的流量,並以此賺取廣告收益。這些內容往往是:

  • 資訊拼湊:將網路上已有的資訊東拼西湊,重新組合,但沒有新的觀點或深度。
  • 關鍵字堆砌:為了讓搜尋引擎更容易索引,大量重複使用熱門關鍵字,導致閱讀體驗不佳。
  • 低質翻譯:從其他語言的網站直接機器翻譯,語句不通順,甚至產生錯誤。
  • 快速量產:為了搶佔搜尋排名,不顧品質地快速生成大量文章。

而 LLM 的出現,正好切中了內容農場的「核心競爭力」:快速生成內容的能力

  1. 效率超越:LLM 可以以遠超人類的速度生成大量文本,且在語法、流暢度上往往比內容農場人工拼湊的內容更好。過去內容農場需要大量編輯、寫手來產製內容,現在 LLM 能夠以極低的成本做到。
  2. 品質提升:LLM 雖然會有「幻覺」,但其生成內容的語句通順度和可讀性,通常優於許多內容農場為搶流量而粗製濫造的文章。
  3. 搜尋引擎演算法的演進:搜尋引擎(例如 Google)一直在努力打擊低品質內容,提高搜尋結果的相關性和價值。隨著 LLM 能夠生成「看起來很像人寫」的內容,搜尋引擎也會更注重內容的原創性、權威性、深度和獨特價值,而非單純的關鍵字匹配或內容數量。這使得內容農場過去的「量大為王」策略逐漸失效。
  4. 資訊過載:當大量的 LLM 生成內容充斥網路時,人們會更難從中找到有價值的資訊。這會驅使使用者和搜尋引擎尋求更高品質、更具洞察力的內容。

人類如何與 LLM 競爭?原創性是關鍵

就像您提到的,在 LLM 時代,人類確實需要提高內容的原創性才能競爭,這確實是一件好事。

  1. 獨特的經驗與觀點:LLM 無法像人類一樣擁有真實的生命體驗、情感和獨特的個人觀點。人類可以分享自己的親身經歷、獨到見解、情感投入,這些是 LLM 難以模仿的。
  2. 深度分析與批判性思考:LLM 雖然可以綜合資訊,但其缺乏真正的理解和批判性思維。人類可以對複雜議題進行深入分析、提出質疑、進行論證,並提供有深度的洞察。
  3. 創意與藝術性表達:在詩歌、小說、藝術評論等需要高度創意和美學判斷的領域,人類的創造力仍然是無可取代的。LLM 可以生成,但缺乏人類那種「靈光一閃」的藝術性。
  4. 情緒連結與人性化:人類創作者能夠透過文字與讀者建立情感連結,表達同理心、幽默感或引起共鳴,這讓內容更具吸引力。
  5. 跨領域整合與創新:人類可以將不同領域的知識進行創造性地整合,產生全新的概念或解決方案,這種創新能力是 LLM 目前難以達到的。
  6. 作為 LLM 的「引導者」與「編輯者」:與其完全競爭,人類也可以學習如何有效地使用 LLM 作為工具,例如讓 LLM 進行資料整理、草稿撰寫、語法檢查等,然後再由人類進行加工、潤飾,加入獨特的價值和觀點。

這是件好事嗎?

從長遠來看,這對內容生態系統確實是件好事。

  • 提升內容品質:迫使創作者產出更高品質、更有價值的內容,而非為了流量而濫竽充數。
  • 鼓勵創新:內容創作者必須思考如何提供 LLM 無法提供的價值,這會激發更多元、更具創意的內容形式和主題。
  • 減少資訊垃圾:低品質的內容農場減少,將有助於使用者在網路上更容易找到有用且可信賴的資訊,減少資訊混亂和誤導。
  • 重新定義「創造力」:這也促使我們重新思考「創造力」的定義,它可能不再單純是從零開始的寫作能力,更包括了發想、策劃、編輯、判斷以及與工具協作的能力。

當然,這個轉變的過程中也會伴隨著挑戰,例如:如何定義「原創性」、如何辨別 AI 生成內容、內容創作者的生計問題等等。但總體來說,這場變革有助於推動網路內容朝向更健康、更有價值的方向發展。

 

隨筆 AI

 

新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