父親做為社會的一種形象

討論


作者名稱
Lauyea
更新時間
1年前
月In幣

0.00

Involve


在電影《鬥陣俱樂部》裡有一段話是這麼說的。

「我們的父親就是我們對於神的形象,如果我們的父親放棄了我們,你覺得神又會怎麼樣?」

父親對於孩子來說就是神一般的存在。

人隨著年齡的增長,應該要漸漸不再將自己的父親當作神來看待,但這種形象還是會影響人對於社會的看法。

像是卡夫卡的父親就是嚴厲、苛刻的神,他一輩子都活在父親的陰影底下,因此認為這個社會也是如此。

在他的小說《審判》中,主角連自己到底犯了什麼罪都不知道,但是法官以及檢察官、甚至是他的律師都認為他有罪,他也隱隱約約有著罪惡感,經過一系列的審判,主角就被判決處死了。

這種感覺也正是某些孩子對於父親的看法,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犯了什麼錯,但總之就是得不到父親的原諒。

另一個我想舉的例子則是《冰與火之歌》中,兩個蘭尼斯特之間的父子關係。

提利昂一生的心結都與他的父親泰溫有關,他天生就是侏儒,他出生時母親難產而死,失去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讓泰溫無法釋懷,而他更不願意相信自己的孩子居然會是一個侏儒,因此他總是有意無意的羞辱提利昂。

泰溫也許是相信,如果連他也不愛提利昂,那麼就沒有人會愛這個侏儒,而這位父親對孩子的百般折磨,最終也導致了提利昂的弒父結局。

社會總是以父親的形象出現

而母性則象徵大自然。

就算是母系社會,整個結構依然是父權社會,因為這就是社會的面貌,它教導人要怎麼才能在社會中生存,雖然它會限制人的天性,但也會為人提供遠離自然界危險的保護。

一個人怎麼看待父親,也會表現在他怎麼看待這個社會、以及所謂的「權威」;有些父親非常失職,也影響了我們對於這個社會的看法。

從小就沒有父親的人可能會將父親的形象投影在母親身上,或是認為自己被父親拋棄而對社會產生疏離感(就像文章開頭泰勒說的),只會賺錢卻不關心孩子的父親也是會造成這種感覺,還有些父親恐懼自己的孩子,總是否定他們的努力;這些孩子長大以後,也就難免會有反社會人格的產生。

相較之下,那些對父親有著美好想像的人們,慢慢長大以後便開始發現他們的父親漸漸失去神力,因此反而轉頭去信仰無所不能的上帝。

而在這個失去信仰的現代社會裡,那些還是在心理依賴父親的人們,則是相信這個社會可以將一切都打理好,因而失去了改進社會的能力,也就是某些人口中的「奴化」,對於這些既得利益者,在沒有損害到他們利益的情況下,比起相信這個社會還有哪裡需要改進,安穩地過自己的生活,對他們來說更重要。

一旦出現了一個強而有力的獨裁者,他們便紛紛將自己的權力交出去,這也是孕育極權社會的溫床。

另一種人,就是對於父親(社會)沒有抱多大信心,並且還有能力獨立思考的人。

雖然榮格與尼采的父親都是牧師,但他們的父親對於自己的信仰都不堅定,也讓他們的兒子看到了父親的猶疑,加上他們都非常聰明,並且有著思想獨立的特質,因此對信仰抱持懷疑的態度,也才能成為他們自己人生的主宰。

因此,有個糟糕且無能的父親,也許也不全是壞事,這種人比較不容易被社會的聲音淹沒而成為云云大眾,也不會去尋找那個全知全能的上帝,因而可以成為獨立自主的人,成為自己的神。

畢竟,世界確實是圍繞著每個個人打轉的。

存在主義 隨筆

 

新評論